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8集课程复讲

夏慧容学长

  
    1.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是在培养什么态度?对于家人、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?
    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,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。相同的,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,还应该是对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。“父母呼”是一个呼唤,我们马上能够过来。相同的,在跟父母的交谈当中,有时候表面上跟父母对应,口气不会很大声,但心里会有不耐烦的感觉。此时,要时时能够观照自己的心,有不耐烦时要赶快修正。所以道德、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,是时时能够观照好自己的存心,当念头不对了,马上修正,那言语、行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。
    蔡老师有一次去找一个朋友,这个朋友面临人生的抉择,要从一个私立的大学转到一个公立的大学,他正在跟他父亲报告他这个抉择,希望父亲能够支持他这么做。蔡老师进去的时候,他刚好讲到一半。结果蔡老师一进门,他就说:你先请坐,我先跟我父亲把话说完。蔡老师坐在旁边,看到一个孩子恭恭敬敬的在跟他父亲报告他现在的工作状况,那种娓娓道来,那种礼敬的态度给蔡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。相信他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面薰陶,也会是一个翩翩君子。我们回想一下,我们现在年轻人在做人生的决定,有没有去询问过父母的意见?有没有把自己的情况跟父母讲清楚,减少父母的担忧。假如父母常常心里面都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,那不知道让他多操了多少心!所以,真正当一个人对父母很恭谦的时候,确确实实会感动身旁周遭的人。
    2.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引申的含义是什么? 
    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,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;相同的,对妻子、儿女已经答应的事也要言而有信;当家长言而有信,孩子对我们就会非常尊敬,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,一定要记住,不能失信于孩子。当自己所说的话都真正做到了,孩子对家长会很尊重。
    3.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其中的“顺”字该如何落实? 
    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其中的“顺”字有两种情况:一、当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,要赶快记住,并好好落实,这时要顺。二、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,这个时候不要当面顶撞,要懂得顺势而为。目前的状态你马上顶回去,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,所以应先退一步再做打算,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。
所以,《弟子规》后面讲到,“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”。中国的孝顺,这个“顺”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,要先分辨对错,要用理智去孝顺。当父母有过失,我们没有去劝,那是陷父母于不义,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。
    4.“父母教,须敬听”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? 
    “父母教,须敬听”,“老师教”也要“须敬听”。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、学问,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,更重要的一个因素,是自己的学习态度,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,决不可以阳奉阴违。所以学问有多大的成就,可以从恭敬心中断出来,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就会得到十分的利益。因为老师所吩咐、交代的每一件事,很有可能我们还不能够完全了解。打个比喻,学问假如像二十层楼,老师可能在十几层楼,我们只有在两、三层楼。十几层楼所能看到的景物,我们不能看到。老师指的都是比较长远的目标,这个时候我们不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,那就得不到利益了。 
  现在人为什么很难在学问成就?都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过失,就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。把《论语》里面的道理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,把孔夫子的境界从二十层楼拉到二、三层楼,有时候还觉得孔夫子这句话讲不对。所以,一开始跟老师学习,绝对不能批判,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,你老实的做你就会感受一分。当你的境界提升了,你就慢慢理解到,老师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。所以“老师教”也要“须敬听”。 
  “长官教”也要“须敬听”。一个人在学问上、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,都要先从恭敬、谦卑心中去求得。所以,人要能屈才能伸,要教导孩子懂得恭敬、谦卑,懂得处处学习。到一个新的环境去,不要先抱怨一大堆,先多看、多听、多学。长官怎么教,我们先老实去做,等学问、等对公司的了解愈深,再适当的给予一些长官建议,这样会比较得当。
    5.“冬则温,夏则凊”可以从“存心”和“形式”来解读,两者有何不同? 
   “冬则温,夏则凊”可以从“存心”和“形式”来解读,如东汉九岁黄香冬温夏凊的故事,我们不只是学到冬温夏凊,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黄香的存心,存心是他的本质,冬温夏凊是行为、形式。本质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,形式会变,因为整个人与人的生活方式,都会因时代而不同。
又如:古代见君王三跪九叩礼,本质是恭敬心。而换作现代,如在机场等地遇见总理、总统,行三跪九叩礼这种形式就不适合,但存心(对领导的恭敬心)不能改变。
又如:假如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,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尺像树干一样,这个树干是屹立四、五千年不坠,但它每年都发新芽、新叶。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、空气、水源才会发芽,所以它这些枝叶一定适合于当时的气候。
所以,学习任何一个经文,要抓住它的本质去学习,就会学得很能掌握纲领。
    6.如何“养父母之身”? 
    父母的生活起居、食衣住行都应该去关怀。假如跟父母住在一起,或者住得很近,在食物方面,可以带些水果、带些蔬菜回去。常常回去,就能够在食物当中去观察到,可能米快没有了,油快没有了,都主动帮父母去买,父母一定会觉得非常窝心。 
  另外,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,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,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。因为年老吃得愈清淡,身体的负担愈少。但也要跟父母沟通慢慢告诉他吃清淡好,因为我们的上一代穷怕了,所以他觉得不多吃些鱼肉,好像营养不够。现在提倡吃糙米、胚芽米,比较营养,那都是全营养素,白米饭只有醣类。他们的观念一时间转不过来,要循循善诱跟他们沟通。要建立父母、家人的正确观念,决不是一蹴可即,欲速则不达,不可以操之过急,不可以强加于人。 
  关怀父母、家人的健康,首先自己的知识要足够,所谓知识就是力量。很多人他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,都是在生活当中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升。如妈妈的身体有点状况了,我们要懂得赶快去研究这些学问,不要等到家人身体出状况了才学,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比较辛苦了。自己先好好学,好好把这些观念带到家庭当中,这是“养父母之身”。
    7.如何“养父母之心”? 
    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、很自在。这有一个前提,就是作儿女的所作所为一定要让父母安心、放心。假如作儿女的德行不好,纵使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,父母吃了之后也不会快乐,因为父母可能边吃还边帮儿女提心吊胆。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,他心里面的感受,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,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,父母的需要。 
  《论语》里有说君子有“九思”,要有九个常常懂得观照的态度。第一个是“视思明”,第二个是“听思聪”,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,听出他们心里的需求。如很久没跟父母打电话,母亲打过来就已经太失礼了。父母问问工作状况,事实上应该能听出来,他已经在想念我们,甚至于是想念孙子。我们听得出来就不等父母开口,主动要回家去探望。所以我们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机会,善体亲心,常常去关怀、去问候,这是“养父母之心”。
    8.如何“养父母之志”?  
   父母的心愿,《孝经》里有一句话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。把身体照顾好是孝道的首要工作 ,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”,假如用自己的德行,对家庭、对社会有所贡献,最高兴、最满足的是父母和老师。因为每个人都有善心,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,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儿女,在很多社会方面想尽心时,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,他会觉得很欣慰。
   如:在海口学《弟子规》的老师,回故乡去推广《弟子规》。学习到“出则弟”中“事诸父,如事父,事诸兄,如事兄”时,她就买了一笼的荔枝跟学生说,我们学完“入则孝”,已经了解到为人父母非常辛苦、辛劳,所以我们要尊敬自己的父母。相同的,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苦,也很辛劳,所以我们面对所有的父母跟长辈;不只是别人的父母,所有的老人也都用他的青春奉献了这个社会,我们都应该尊敬他们。所以“事诸父,如事父,事诸兄,如事兄”。 讲完这堂课她就跟学生讲:我们现在拿着这些荔枝去给村落里面的长辈吃,你们拿给他们的时候要很有礼貌,要跟他们行礼问好。孩子听完也很高兴,马上这些孩子就一窝蜂在这个村落里面就跑来跑去,整个村落很热闹。整个村落弥漫着敬老尊贤、敬老爱幼的气氛。相信每一位长辈、长者接到这个荔枝的时候,内心一定是非常喜悦。而当孩子看到这些长者喜悦的表情,一定会烙印在他的心中,往后他在对人恭敬他会生欢喜心。那天过后,他的父亲隔天给她打了电话,就对他女儿说,他说:女儿,整个村落里面,很多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,这些长者说我们家乡嫁出去的女儿,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样爱护自己的家乡。已经嫁出去了,还这么关心自己家乡,所以这些长辈都很感动。她的父亲内心觉得引以为光荣,这是养父母之志。他的父亲接着跟她说:女儿,你能找到人生的价值,父亲很替你高兴。女儿的这个行为,带给父亲的喜悦是一辈子的安慰,跟我们拿一包好吃的东西给父母吃,那是截然不同。
   所以,在学习“晨则省,昏则定”,我们要善于去体会,把这样对父母的关怀,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,延伸到养父母之身、养父母之心、养父母之志。
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